6月9日,連續幾日的晴朗天氣,讓泥濘的農田變得硬實。
麥熟一晌,龍口奪糧。“搶收!搶種!”趕在新一輪降雨來臨之前,高新區搶抓晴好天氣,應收盡收每一粒糧食。
機器轟鳴,麥殼飛揚,在龍背街道北史村河灘地麥田里,收割機來回奔跑,不到半個小時,2畝多地的小麥便收割完畢,“吃飽”的收割機在地頭吐出一車車麥子。“我這兩畝多地收獲了2000余斤麥子。因為收得及時,麥子沒有倒伏,也沒有發芽、霉變現象。”北史村村民程水利介紹,天氣放晴后,每天街道和村里干部都在統計村里麥收情況,及時調度收割機到地里收割。“多虧了管委會重視,農業部門服務到位,要不我還真操心這麥子會壞到地里。” 程水利說。
入夏以來,連續的陰雨給“三夏”工作帶來了極大影響。
“我們根據天氣情況提前做了預案,并會同交通、農機、氣象等部門,制定‘三夏’搶收搶種工作方案,排查摸清底數,做好農機服務,加強協調調度和應急值守,千方百計打贏‘三夏’搶收這場硬仗。”北區管理辦公室主任馮劍南介紹,雨停之后,高新區及時采取搶排田間積水、調度機械搶收、整修生產道路、抓好烘干晾曬和發芽霉變小麥處置等應對措施,同時設立跨區作業接待服務站,確定6名科級干部下沉包聯街道,組織100余名農技專家、技術人員、黨員干部深入田間地頭,現場指導群眾夏收,隨時協調解決出現問題。
“條件成熟一塊收割一塊。目前全區每天有150余臺收割機作業,可以滿足收割需求。”北區管理辦公室農業農村科科長王武軍介紹,為應對大面積收獲,高新區還建立了6支農機應急服務隊伍,積極調度農機,確保收割機有序流動,精準對接到村、到戶、到地塊。
春爭日,夏爭時。
6月10日,在信義街道新莊村,收割機剛完成收割作業,與此同時,播種機也及時跟進下田,這邊收完小麥,那邊立馬播種玉米,實現收種無縫銜接。“我們正搶抓土壤墑情適宜的有利時機,搶時早播,加快夏種進度,確保收一塊、種一塊。”北區管理辦公室副主任朱鵬說。
在“三夏”關鍵時節,連日陰雨天氣給夏種工作帶來嚴峻考驗。高新區堅持 “搶”字當頭,收播并重,結合麥收進度和土壤墑情等情況,高質量抓好夏種、夏管工作,為全年糧食和農業豐收打下堅實基礎。
高新區提前加強玉米包衣種子、增密度機具以及化肥、農藥等的儲備、作業和調度工作,同時充分發揮農技志愿服務隊伍作用,每天組織志愿者深入田間地頭,逐田塊摸排土壤墑情和病蟲害防治等情況,指導農戶科學播種、科學管理。此外,高新區還建立線上微信技術服務群,定期定時向農戶推送最新天氣情況、農業信息、種植技術等,實現技術服務零距離,線上線下全方位。
“現在土壤濕度非常適合播種,用不了幾天玉米就能出苗。” 朱鵬說,下一步他們將結合玉米出苗實際情況,加強技術指導,做好田間管理和病蟲害防治,為下一季豐收打下基礎。
夏糧顆粒歸倉,秋糧種滿種足。截至6月12日,高新區12.18萬畝小麥基本收割結束,秋糧播種面積9萬畝,播種率74.1%。